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此生不会再有。在这十八年的司炉工作中,我经历了煤矿供热锅炉技术的三次大的技术改造。
第一次技术改造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新建煤矿不断投入生产。随着生产能力的提升,原有的立式锅炉已经满足不了煤矿供热的需要。关中地区的国有煤矿基本上都先后完成了锅炉改造,就是把原有的立式锅炉淘汰,改用发热量更大的卧式锅炉。这个时候正赶上我技校毕业分到南井头煤矿工作。由于身体的原因,我在下了一年井以后,被调到锅炉房去从事司炉工作,其实就是烧锅炉。
那时候的锅炉供煤全是人工供煤。我和四个工友每天的任务就是用架子车每人每天从煤场里拉四吨煤倒在锅炉前面,然后用铁锹投进锅炉。那个工作量是今天的人无法想象的。这些工作完成以后,还要人工把炉渣掏出来倒进沟里。开始的时候,每天下班我手上都是满满的“血泡”。两个双臂和膀子更是酸疼的要命,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有了这段经历,在以后的岁月里,不论我走向什么岗位,从来不怯伙。
第二次锅炉技术改造发生在这以后的第三年。那时候随着煤矿产能的继续提高,人工上煤和人工出渣已经满足不了生产需要,也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锅炉供煤开始改用斗子机提升,出渣也改用机械链条拉动。斗子机就是从地面到楼上安装一个圆筒立式输送机,里边装上小兜子,煤只需要装到兜子里边就会自动拉上去,靠重力溜到炉堂。工人只需要用火钩来回拨火就行。这种工艺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但对责任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一个工友就曾因瞌睡打盹,发生了水冷壁管炸裂的事故。所幸的是发现及时,处置得当,不然锅炉爆炸后果不堪设想。这样的工作我干了整整10年。这十年对我的责任心是一种考验。
第三次锅炉技术改造发生在世纪之交。这时候因南井头煤矿的关闭,我和六个工友一起来到了朱家河煤矿从事司炉工作。这时候,工业锅炉已经全部变成了全自动化锅炉,劳动强度进一步降低,但对责任心和纪律性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自动化需要团队协作,而纪律性是保证团队协作的基础。在这里,我经过了四年的摔打,以后借调进了机关。
十八年的艰辛工作,使我在吃苦精神、责任心和纪律性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也为我以后走向管理岗位夯实了精神基础。
回想往事,十八年的司炉工作让我心悸、惧怕与敬畏……但它的艰辛苦涩,让我在茫茫人生路途中学会了隐忍、无畏、坚强!
回不去的青春岁月,忘不了的司炉情结!(党礼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