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与小人

2023/5/10 20:28:12 人评论 分类:矿山文学

   


   最近在拜读刘勃老师的《匏瓜》,初读略有所思,再读为孔夫子的一生钦佩且感叹。君子与小人这个话题,自古有之,谈论的观点有对立也有中庸,如同国君与国民这个组合一样,既对立又联合。


   孔子强调,人要自省和克己,特别是做国君的,说话干事更要谨慎小心,自古明君都懂得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和建议,不会一言堂,以一己之念为所欲为。青史留名的忠臣言官都不惜以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坚守普世的价值观。国君要想专制就必然会得罪全天下的士子和百姓,要克己就必然伴随着广开言路,随着而来的就是太平盛世。


   国君自然代表了一个国家,他需要遵守的规则远比常人要多的多,这就是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作为春秋时期的贵族,同样也要克己,所谓贵族,不过是我们现在的流行用语,孔夫子的时代,贵族就是君子,在孔老二看来,这个社会发展的好不好,社会风气正不正,主要依靠君子来引领,自然君子就是少数的那一拨,多数的那一拨我们姑且称其为小人。


   孔子自己不把自己尊称为圣人,孔圣人是我们后来的人给加上的,但孔子把自己当做君子,要按出身来算,孔夫子得算到小人那一拨里,孔子读书多,尊周礼,以君子自居,也勉强可以。《论语》里关于君子的论述很多,当然这些都是后来的弟子们编著的,可能夹杂一些夸大的成分,但总体上是可信的。


   子产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提出的维护国君利益、限制世家贵族权利的思想对后世影响颇深,孔子评价子产说,有四个地方,子产特别能体现君子的特质,子产待人谦和、敬奉国君、让利于民、管理民众合乎道义这四点,其中对待自己、国君、普通人都体现了贵族(君子)的特点:君子处在上下结合的位置,有一定的学识,视眼开阔,既了解君主的需求,又能体恤民众的疾苦,也清楚自己身上的责任,这就是一个社会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论语》里很多的关于谈论君子的话,大多都是要求君子怎么怎么做,要君子如何承担责任,要想成为君子就要想着自己的同时还得想着大家,或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普通的民众(小人)几乎没有要求,这么来看,君子比小人的限制更多,自由度反而不高。


   孔子从没有看轻民众,但也不相信民众有啥可贵的品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的眼光开阔,看中的是大家的利益,小人看中的是“比”,是自己的利益。君子关心美德、刑罚,小人关心乡土、好处。君子相较小人更担心被刑罚处罚,让自己的道德形象受损,小人是斤斤计较,想着有利益就铤而走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讲究和谐社会,小人对于与自己不同的人最为憎恨,盼不得大家都一样,看不得别人好。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从另一个侧面,强调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平,是由国君和君子决定的,民众的道德水平不高是君子的责任。孔夫子还有句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把女子和小人相提并论,虽然有贬低女子的意识,但女人对男人不讲理自古就有之,现在更加明显,反正错的都是男的,人民的日子过不好就是你政府的责任,如出一辙。


   孔子的这些话蕴含的思想是理想化的,道德要求是很高的,孔子站在了道德的至高点来要求小人们要向君子靠拢,不靠拢就画个圈圈诅咒你,并没有要求从法和罚的角度去引导小人们,这和后来的法家思想完全对立,也和我们现在的法制社会思想背道而驰。中庸之道对人而言,能够促进家庭和谐、邻里和睦,但对治理企业、国家而言,并不适用。


   现代社会的运行机制,并不会区分君子与小人,在普世的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法制与监察并重,不会因为你是个君子,就少了对你的监督和管理,也不会因为你是个小人就特别坚强对你的约束与管控,在规则范围之内,小人和君子都是普通的公民,无所谓高贵与低下。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很大动力还是利己主义,小人的利己主义能都推动一个家庭的发展与进步,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把利己主义放大,企业利益、国家利益都是团体利益,团体与团体之间也是有利己主义的,这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普世的价值观念。


   我们自然希望人人都是谦谦君子,可这并不能抹杀千千万万个小人对这个社会的贡献,思想上道德上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君子,实际行动中遵守普世的规则和底线的人不能说是小人,也是君子,从这个层面讲,大家都是君子。


   我们在浩瀚的古代典籍中吸取文化养分的时候,一定要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成就小我,完成大我。


   先小人然后君子,人生亦好!(翟艳茹)

上一篇:如果文物有感情

下一篇:说清廉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