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长期被困在忙碌工作中的工薪阶层而言,每天坐在四方格子间里,对着电脑屏幕码字,其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一次敲击键盘,都是在构筑自己的一方小天地,这份在文字间穿梭的快乐,只有自己能够深刻体会。但生活不应只有眼前的工作,趁着清明的假期,挣脱忙碌的枷锁,去感受生活最本真的模样,是很多人的期待。
常有人说:“艺术源于生活”,对我来说,清明踏青,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出游,更是一场生活的艺术之旅。在祭祖追思的同时,带上家人走进户外,呼吸着泥土散发的清新气息,让孩子亲身去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这种体验充满了别样的意义。它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大门,让文化的传承在一草一木、一土一埂间悄然发生。
记忆的时针拨回到小时候的清明,我和表姐一同去给外公烧纸。当我们走进那片田野,眼前翠绿一片。表姐满是疑惑,拉着舅妈的衣角问道:“舅妈,你说咱们这里的人,种一地的韭菜能吃完吗?”舅妈听后,忍不住笑了起来,温柔地解释:“傻孩子,那是麦苗。”我看着那片生机勃勃的麦子,也满是好奇,忍不住开口:“姐,那是麦子。”表姐一脸惊讶,反问我:“你怎么知道?”我故作神秘地回答:“也许你在这里多待些日子就知道啦。”这段童趣满满的对话,至今想起来仍让人忍俊不禁,那是童年独有的纯真与懵懂,也是我与土地最初的奇妙互动。
外公的坟地在一片迎春花肆意盛开的地方,通往自家自留地的必经小路上,周围的一切都充满着自然的生机。坟地左边,有一棵高大的泡桐树,在繁茂的枝丫间,一个大大的鸟窝格外醒目。舅妈一边走一边叮嘱我们:“你们记住,一会儿你舅和你几个哥哥会把坟地周边的杂草清理干净,再把坟堆的土加固。烧纸的时候,他们男的站在前面,你们几个小孩子就站在后面磕个头就行。乖乖的,等完事了,我带你们去挖野菜,到时候给你们编草帽。”
到了坟前,大人们开始有条不紊地忙碌起来。舅舅和哥哥们手持工具,认真地清理着杂草,一铲一铲地给坟堆添上新土,动作熟练而庄重。他们的神情专注而凝重,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先人的敬重与思念。我们几个小孩子则安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大人们忙碌的身影,心中也渐渐涌起一股对先辈的追思之情。烧纸的时候,按照舅妈的吩咐,男人们站在前排,我们小孩站在后排,随着大人们的动作,恭恭敬敬地磕头。火苗舔舐着纸钱,化作袅袅青烟,带着我们的思念飘向远方。
完成祭祖仪式后,我们跟随着舅妈走进田野挖野菜。舅妈眼尖,总能迅速发现鲜嫩的野菜。她一边挖,一边教我们如何辨别野菜,还讲述着野菜在过去艰难岁月里充当救命粮的故事。我们一边听,一边学,不一会儿,小篮子里就装满了嫩绿的野菜。之后,舅妈用灵巧的双手,采来柔软的柳枝,为我们编织草帽。戴在头上,那股清新的草木香气萦绕不散,仿佛整个春天都被装进了这顶小小的草帽里。
如今,每到清明,我都会想起小时候的这些经历。清明踏青,它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缅怀,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一次回归自然、亲近土地的心灵之旅。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时刻,让脚步慢下来,让心灵静下来,去感受生活的温度,去铭记那些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