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青山古会 故乡的岁月情长

2025/4/16 20:29:33 人评论 分类:矿山文学

   今年的清明节假期,恰逢我们村农历三月初十的庙会。父亲早早地打来电话,语气里满是激动与期待,邀请我们回家逛庙会、看大戏。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了故乡的呼唤,感受到了那份久违的热闹与亲切。


   清明节当天,沐浴着晨曦驱车踏上归途,车轮碾过蜿蜒的秦岭余脉,周至翠峰镇官村的轮廓渐次清晰,回家看到站在门口张望的父亲既温暖又心疼。在给公公婆婆、母亲上完坟祭祀一毕,秦腔的高亢唱腔便引着我们来到村委会前的广场。台上正演到《白逼宫》的高潮,汉献帝的苦音腔穿云裂石,将丧子之痛唱得荡气回肠。台下人头攒动,有拄着拐杖的白发老者,也有骑在父亲肩头的垂髫小儿。卖凉粉的摊主手腕翻飞,荞麦面的醇香混着油泼辣子的辛香在空气中缠绵。一筷子凉粉入口,四十年的光阴就在舌尖化开了。


   随着熙熙攘攘的逛会人流,陪着父亲在戏台下转悠,耳畔传来商贩婉转洪亮的吆喝叫卖声,美食摊位上煎炸烹调飘出来的诱人香味让人直咽口水,父亲兴致勃勃地说着庙会的筹备过程,今年邀请的戏班子如何唱功扎实卖力,价钱还不贵,夸耀我们官村的能人会办事……我惬意地听着、看着、走着,一切都是那样的熟悉亲切!那样的质朴纯真!那样的令我回味无穷……


   恍惚间我的思绪又回到八十年代的庙会。那时的三月是童年的蜜糖罐 —— 学校因戏停课的惊喜,母亲塞进口袋的两毛钱,还有露天电影幕布上跳动的光斑,连晚风都裹着爆米花的焦香,整个村子都沉浸在难得的欢腾里。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赶会,我们攥着几角零钱,像小鱼儿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


   暮色漫过秦岭时,戏台南北分野成两个世界。北面的全本戏是父母辈的圣殿,灯光漫过蟒袍玉带,照得戏服上的金线都在流淌。人群如涨潮的海,围墙树梢皆作看台。戏一开唱,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时而屏息,时而喝彩。偶尔因名角登场掀起的推搡声,总被青壮汉子的长鞭吆喝抚平。南面的电影场则是孩童的银河,放映机的光束扫过仰起的小脸,幕布正反两面的孩子挤作一团,连星星都成了银幕外的配角。


   四十载光阴把土路碾成水泥路,土坯房站成小洋楼,唯有庙会的秦腔声始终滚烫。重读《陕西通志》,方知这场千年盛会的根脉:索仙娘娘跨白马避婚,于青山结草为庵,施茶救孤的传说,在唐武德年间得秦王敕封,明嘉靖时化作山顶的神女祠。后立三月古会,焚香求嗣,保佑人人平安、村堡繁荣、德福万年,青山古会代代相传。翠峰镇十二村的香火气里,藏着中华民族最朴素的济世情怀。


   站在索仙神女祠前,触摸这座融合了传统艺术和民间信仰文化的建筑,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娘娘像前青烟袅袅,那双慈悲的眼看过千年风雨,也凝视着今日庙会的热闹。凉粉摊的竹篾簸箕依旧吱呀摇晃,戏台上的帝王将相换了新妆,唯有秦腔声里的仁义礼智信,在槐花香中代代相传。当暮色再次漫过青山,我知道,这场与故乡的约定,早已写进血脉深处。


   一座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神女祠,一段美丽的传说故事绵延至今,今天人们敬仰索仙神女,尊俸神明,是为了将怜弱恤孤、扶危济困,心系苍生、慈悲为怀的高尚品德发扬光大;是为了赓续传承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勇敢坚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宝贵精神。浏览祠内的文献资料,我的内心充满了自豪和力量,再一次深刻感悟了“文化自信”的内涵与深远意义!那是一个有着泱泱五千年文明大国的恢宏气魄和深厚底蕴,那是每一个华夏儿女充盈胸中的底气与豪气。


   啊!我美丽的家乡,盩(周)山厔(至)水,九口十八峪,是您的地理文化标签和名片。啊!心怀大爱,善良智慧的索姑娘娘,您是家乡源远流长文化中浪漫主义浓墨重彩的一笔。啊!魂牵梦绕的青山古会,明年三月,我们一定还会在秦腔的韵律里再次相约,续写这份属于故乡的岁月情长。(马少毅)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