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能源始终是瓶颈。作为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与消费国,煤炭已占到全国能源需求的63%。我国煤炭的主要产地在北方,主要消费地在华东和华南,用煤大户是沿海电厂。这种资源禀赋和经济布局决定了我国能源运输格局的主要特征是“西煤东调”和“北煤南运”。因此,连接煤炭产地与主要消费地的北煤南运大通道对国民经济的作用至关重要。进入二十一世纪,南方地区煤炭需求激增,北方主产煤地区生产和销售数量猛增。为提高煤炭运输能力,缓解煤运紧张局面,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将秦皇岛港煤炭运输能力提高到2亿吨之后,将后续煤码头建设重点放在了黄骅港和曹妃甸煤港上。
受宏观经济尤其工业生产下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回落。国家加大环保治理力度,水电、核电高速发展,坑口发电、西电东送成为新常态。沿海各省市外购电大量增加,减少了煤炭采购,海上调入煤炭数量呈逐年减少的态势。2016年,南方海上进煤量预计减少至7.8亿吨(含进口煤),比2013年的最高水平减少0.8亿吨,但与2015年相比,基本保持平稳。而与此相反的是,北方运煤港口继续加快扩能建设,铁路运煤新线陆续投产。到今年年底,环渤海港口煤炭发运能力将达到8.25亿吨,而今年南方沿海地区从环渤海港口拉运煤炭的数量仅为5.6亿吨。运煤铁路和港口的运能已远远高于下游需求水平,运能严重过剩。今年,东南沿海地区对煤炭的需求难有提高,预计南方沿海地区海上调进煤炭数量与去年相比大体相当。一方面,环渤海港口煤炭运能不断扩张,新上煤码头不断投产;另一方面,下游需求呈现萎缩态势,沿海地区煤炭需求保持平稳;以上因素,造成环渤海各港口之间,对有限的资源和不断减少的用户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今年,秦皇岛港发运总量延续下滑,煤运市场份额进一步下降。而准池铁路的开通,助推朔黄线运量大增,使黄骅港货源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货源结构也得到优化,吞吐量出现跨越式增长。由于“准池—朔黄线”运输成本具有绝对优势,黄骅港货源供应能够得到优先保证,今年煤炭发运量有望出现5000-6000万吨的大幅增长,黄骅港或将成为我国煤运第一大港。年初,受益于油价持续下降影响,国内汽运煤炭猛增;今年1-9月份,天津港煤炭发运量逆市场走势出现大幅增长。今年9月20日开始,国家严格控制超载汽运煤,促使汽运煤成本大增,集港业务受到影响,今年后几个月天津港煤炭发运量受到影响,预计11、12月份,天津港煤炭运量将出现下降。在煤炭需求低迷的情况下,各港煤炭运力过剩的矛盾更加突出。在这种状况下,环渤海各港口各项对用户的优质服务不断翻新,全力争抢客户。
环渤海港口继续大规模建设煤码头意义不大。首先,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南方地区不会需要如此多的煤炭,即使新投产蒙冀线和华能、华电煤码头,铁路和港口运能提高;但下游需求平淡,新投产煤码头将处于半闲置的状态,造成铁路运能和港口资源的浪费。其次,有低价进口煤做支撑,下游采购渠道增多,电厂不至于无煤可烧,我国沿海地区不会出现用煤紧张现象。再次,主要耗煤腹地,浙江、广东、上海等地需求保持平稳,从北方港口的拉运数量没有太大变化。南方煤炭需求保持稳定,不会出现大幅增加,北煤南运难有大幅增加。
来源:中国煤炭市场网 本站编辑:碧海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