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人的奉献,用文字无法表达;地质人的回忆,深嵌于国家能源安全之中。
看着新一代地质人灿烂的笑脸,那位地质老前辈的语气里流露出难得的激动,他说自己比有些前辈更幸运。那时他们每天徒步数十公里野外路线,高强度劳动,高难度探索;还要克服沼泽悬崖、高山反应、野兽威胁、失散危险、当地群众不理解等,但与那些身处沙漠探矿、没有车辆、靠人拉肩扛的勘探队员比,他们觉得“一切都值了”。如果每位地质人心中有一杆秤,那些无私的奉献和付出都是秤砣,能称出“能源报国”在他们心底的分量。
像西藏羊八井地热发电、羊易地热发电、那曲市高温地热供暖及错那市清洁能源地热供暖这样一个个实践样本,生动诠释着雪域高原在“双碳”目标下涌动的绿色澎湃动能。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更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的精准把握。于是地质人在心灵的那杆秤上,称出了担当的重量。
为了那份责任,当西藏定日发生6.8级地震,在高寒缺氧的隆冬区地质队员奔赴地震灾区,爱心涌向这片海拔4000多米的大地,进行地质灾害盘查;把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植绿色勘查全过程,以技术创新守护生态屏障,扎根雪域高原……这些故事是重于泰山的动人写照。
捧卷细读,你是否也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拷问?那被紫外线刺伤的脸庞上、地质灾害排查完成后交心的低语、灾区牧民眼中的亮光——这些动人细节,是作者交予读者的“精神砝码”。或许,每一次阅读后的心灵震颤,也是对地质人心中那杆秤的修正和校准。
激励新一代地质人,扎根高原,接续奋斗,助力西藏高质量发展,让西藏不再遥远,让雪域高原的明天更美。(石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