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与煤炭行业企业文化融合路径探索 ——基于陕西省一九四煤田地质有限公司实践视角

2025/9/2 20:10:32 人评论 分类:行业动态

   摘要:当前,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双碳”目标双重压力下,煤炭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升级挑战。一方面,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刚性要求,另一方面,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迫在眉睫。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凝聚职工力量、激发创新活力、传承行业精神,成为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作为企业软实力建设的核心支柱,二者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凝聚员工共识、激发内生动力,更能为破解行业发展困境提供精神引领和价值支撑,对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煤炭企业文化;融合路径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煤炭行业企业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所谓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指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叠加、融合。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具有天然耦合性,本质上是“政治优势”与“文化软实力”的互补。前者通过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将“两个维护”融入企业决策,确保发展方向与国家战略同向同行;后者则以文化符号、行为规范为载体,将政治要求转化为职工自觉。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理想信念教育解决“为什么干”的问题,企业文化则通过激励机制回答“怎么干得好”的命题。


   (一)价值引领:塑造企业转型发展的思想基础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煤炭企业需破除"唯效益论"的传统思维,建立“安全发展”“绿色转型”“社会责任”等新型价值理念。思政工作通过将党的理论方针与企业战略相结合,能够有效引导企业价值观重塑。


   安全文化塑造是煤炭企业特有的需求,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对安全价值观塑造具有重要作用。思政工作通过批判“重生产轻安全”等错误观念,强化“生命至上”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员工的行为准则。陕西省一九四煤田地质有限公司通过“安全生产月”开展系列活动,包括宣誓、承诺签字、观看安全生产月事故案例警示教育片、安全知识答题、隐患排查、应急演练、为职工购买分发《生产安全事故案例汇编》及《应急处置救援手册》书籍。通过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以沉浸式体验和互动参与为抓手,让员工在具体场景中深化认知、凝聚共识。这种由个体带动群体、从局部辐射整体的方式,不仅能够强化全员安全意识,更能形成思想认同,保障公司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二)凝聚共识:增强员工归属感与团队合力

   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凝聚价值共识、激发使命担当,为技术创新注入精神动力。它以理想信念教育筑牢科研人员的家国情怀,将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形成攻坚克难的意志力。煤炭行业工作环境艰苦、人才流动性高,要求企业必须构建强大的精神纽带。地质勘探行业的“三光荣”精神(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和煤矿行业的“三特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成为凝聚几代煤炭人的精神基因。

   文化提炼是理念融合的关键,煤炭企业应挖掘自身历史积淀,提炼具有行业特色的价值理念。一九四公司72载发展历程中,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科学发展、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与行业基因深度融合,这种精神传承不仅锻造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团队意志,更通过师徒制、劳模表彰等载体,将个人奋斗融入企业转型实践。当“三光荣”“三特”精神与现代企业精神同频共振,便凝聚起破解技术瓶颈、践行绿色发展的核心动能,使煤炭企业在时代变革中永葆“燃烧自己、照亮能源”的初心本色。


   (三)推动创新:助力数字化转型与技术攻关

   思想政治工作在激发技术创新活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一九四公司通过先进表彰奖励、年度计划考核奖励、导师带徒等,工资分配向生产一线、重要岗位倾斜,极大地激发了职工的创新热情。职工自主研发的“地热尾水移动回灌站”获全国地热行业先进技术奖;“多功能煤层钻孔定向钻具”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参与完成的“陕西省富油煤资源潜力评价”项目获首届陕西省煤炭科学技术一等奖。依托公司积累的6大矿区近700套地质资料(含钻探数据、测井图件等),构建数字化档案库,为“富油煤测井识别技术”等科研项目提供数据支撑,加速成果转化。公司积极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提升运营效能,2023年上线协同办公系统,整合收发文、合同审批、人事请假等七大类27项业务,支持PC端与移动端同步操作,实现审批流程线上化、标准化,减少信息传递阻塞,办公效率大幅提升。


   二、当前融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作体系脱节:制度衔接不足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基础,但许多煤炭企业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在推进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过程中,存在“两张皮”现象,即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各成体系、缺乏有效衔接。部分企业缺乏系统的员工思想文化培训机制,文化建设考核制度形同虚设。即使制定了相关制度,在实际运营中也往往未能落实,导致管理成效不佳。


   (二)文化创新滞后:吸引力不足

   面对新时代员工特点和市场环境变化,许多煤炭企业仍沿用一成不变的党建工作模式和企业文化传播方式,缺乏创新动力。部分企业党建部门不能及时调整工作方案,创新能力薄弱,无法获得员工认同。


   传统煤炭企业的思政教育模式面临时代适应性挑战,随着"80后"、"90后"成为行业骨干,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已无法满足其需求。主要问题体现在:教育形式单一,仍以会议、文件等传统手段为主,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感;内容更新缓慢,未能充分结合数字化转型、绿色矿山建设等新时代议题;表达方式陈旧,对短视频、动漫、游戏等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载体运用不足。


   三、融合路径与实践策略


   (一)理论武装制度化

   理论武装是理念融合的基础。一九四公司通过党委“第一议题”制度、三级联动学习链条(党委、支部、党员)等机制,打通理论武装“最后一公里”。领导班子、党支部班子成员带头领学讲解,机关党员集中学习,野外生产一线党员通过线上视频、直播课、学习强国App等载体及时学,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入行,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公司内走深走实。同时公司联合驻地芳草社区,围绕“中国梦”宣传教育、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公民道德建设、两会精神等内容,选派优秀党员、优秀团员作为宣讲人为群众宣讲。这一做法确保党的创新理论及时融入企业实践,为战略决策提供思想指引。


   (二)载体与资源整合

   传统阵地升级:利用宣传栏、企业报刊等展示先进事迹、先进人物;新媒体赋能: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站等网络平台覆盖全员并实时互动。公司自主创作了《立足地勘担使命,绿色发展创新篇》理论宣讲微视频,并在集团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展播。沉浸式体验:开展各类实地践学。例如一九四公司赴崔家沟监狱开展“零距离”警示教育,公司团委开展“追寻红色足迹 铭记历史使命”主题研学活动,公司赴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薛家寨开展了“学纪正风强党性·实干担当建新功”党纪学习教育实地践学活动,各类体验活动实现了思政教育从“灌输”到“浸润”的转变。数字化不仅是生产手段,也是文化载体创新的突破口。


   四、结论与展望


   思想政治工作与煤炭行业企业文化融合,是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升级的“软实力工程”,是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将"三光荣"(以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传统与新时代精神相结合,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文化融合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久久为功。煤炭企业只有坚持党建引领、文化铸魂,才能凝聚起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在能源革命和"双碳"目标实现进程中展现国企担当。(田笑宁)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