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句妇孺皆知的诗,藏着人类与自然最古老的契约。春日里浸种、插秧,夏日里除草、灌溉,农人把汗水滴进泥土,才换得秋日仓廪里的“万颗子”。可如今,餐盘中的剩饭、宴席上的剩菜,却常常让这份契约蒙尘。有数据说,全球每9人中就有1人面临饥饿,而我们随手倒掉的食物,或许正是另一个人渴求的三餐。这不是数字的冰冷,而是粮食在无声地叩问:当我们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成儿时的背诵,是否忘了它本是刻在骨子里的生存箴言?
“颗粒归仓”从来不是过时的古训,而是刻在文明基因里的智慧。在陕北的窑洞,老人会把掉在桌上的米粒捡起吃掉,说“这是老天爷的恩赐”;在江南的水乡,母亲会叮嘱孩子“碗底要刮干净,不然会被雷公打”。这些朴素的告诫,藏着对粮食最本真的敬畏。粮食从不是货架上的商品,它是阳光与雨水的结晶,是农人弯腰千次的收成,是从土地到餐桌千万里的跋涉。一粥一饭,看似寻常,却是“民以食为天”的具象,是一个民族“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底气。
如今我们谈爱护粮食,早已不止于“不浪费”的表层,更是对生命、对劳动、对地球的深层尊重。当我们在餐厅践行“光盘行动”,是在对农人说“你的辛苦我看见”;当我们在家按需烹饪,是在对地球说“你的馈赠我珍惜”。每一粒粮食都有生命,它曾在土里扎根,在风中生长,最终滋养我们的身躯——浪费它,便是辜负了自然的馈赠,也辜负了无数人为生存付出的努力。
世界粮食日的意义,从不是某一天的提醒,而是让我们把对粮食的敬畏,种进每个平凡的日子。当我们下次端起饭碗,不妨看看碗里的米,想想它从种子到餐桌的旅程。那时便会懂得:爱护粮食,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对生命最温柔的回应,是我们与这个世界最真诚的和解。(樊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