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候选人提名工作于3月31日结束。经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定,最终确定的有效候选人共533位,平均年龄为55.78岁。各学部候选人情况如下: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54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63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70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72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61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48人,农业学部58人,医药卫生学部67人,工程管理学部40人。
其中王继仁、王家臣、孙继平、林柏泉、胡振琪、王佟、秦勇、袁宏永8人由中国煤炭学会推荐。
?
胡振琪
教授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胡振琪教授是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方面的专家,长期从事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这一新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先后承担了多项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有关的国家863、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创新了以土壤重构为核心的土地复垦理论与方法,创新性地提出井工煤矿"边采边复"理念与技术、引黄河泥沙充填复垦技术以及煤矸石山生态修复技术,解决了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地耕地恢复和酸性煤矸石山生态修复的世界性难题。在安徽、山东、江苏、山西等省成功复垦土地超过10万亩,大幅提高了耕地恢复率、显着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为我国这一领域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1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3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100余人。荣获美国采矿与复垦(修复)学会2009年度科技贡献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跨世纪和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该同志政治上可靠、品行端正、工作勤奋、学术严谨、作风正派,在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方面做出创造性成就和重大贡献。
由中国煤炭学会两院院士推选委员会15名院士专家评审经无记名投票,得票超过2/3,特推荐其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
林柏泉
教授
(中国矿业大学)
林柏泉是煤矿安全科技方面的专家,30多年来一直从事难抽采煤层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与工程应用,在含瓦斯非均质煤体渗流、难抽采煤层综合卸压增透、采动区瓦斯综合治理等方面取得突破。建立了含瓦斯非均质煤体渗流模型,开发了煤矿井下难抽采煤层综合强化卸压增透及瓦斯高效抽采成套技术装备;发明了采动区三位立体分源协同瓦斯抽采方法;创新了强弱耦合结构石门安全揭煤模式和自稳式超前加固技术;实现了我国煤矿井下瓦斯高效抽采技术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1),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排名5),省部级一等奖11项(7项排名1),发明专利101件(65件排名1),PCT国际专利16件(排名1),国外专利8件(排名1),中国专利优秀奖4件(排名1),发表学术论文309篇(SCI检索62篇,EI检索166篇),出版学术着作10部,被引用5407次,单篇最高被引用534次。成果被国家安监总局列入安全生产优秀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河南、陕西、山西、安徽等14个省48个高瓦斯矿区的109处矿井推广应用。
他品行优良、学风严谨、勇于创新,是"国家百千万人才"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江苏省十大杰出专利发明人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在煤矿瓦斯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方面做出创造性的成就与重大贡献。
由中国煤炭学会两院院士推选委员会15名院士专家评审经无记名投票,得票超过2/3,特推荐其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
秦 勇
教授
(中国矿业大学)
秦勇教授是我国煤层气领域专家,研究成果应用到国内煤层气勘探开发最为活跃的地区,带动了我国煤层气单井产气突破、产量提升和国家产业化基地建设,对我国煤层气地质工程科技创新与进步起到了引领作用。
率先进行了煤层气成藏作用综合研究,突破了寻找煤层气富集高产区的理论瓶颈,为煤层气勘探开发地质技术创新提供了工程科学支撑。突破传统评价思路局限性,开创了"层次结构+风险概率"定量排序、煤储层能量动态平衡控藏分析、深部煤层气成藏效应判识等技术方法,解决了煤层气富集高产区的区位确定技术难题。开辟煤储层开发地质技术研发新方向,创建了叠置煤层气系统合采兼容性预测、煤储层开发地质动态数值分析、"三区联动"煤层气有序开发时空界定等技术方法,推动了难采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煤炭与煤层气协调开发衔接工程优化等技术难题的解决。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和二等奖10项,发明专利4项,软件着作权5项;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专着15部。培养博士生、硕士生100多名,为行业输送了一批专业科技人才。多次应邀担任本领域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合作执行主席,学术影响显着。
他严于律己,谦虚谨慎,学风严谨,率领团队不断创新。在我国煤层气开发利用技术方面做出了创造性成就与重大贡献。
由中国煤炭学会两院院士推选委员会15名院士专家评审经无记名投票,得票超过2/3,特推荐其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
孙继平
教授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孙继平教授是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领域的专家。三十多年来一直从事煤矿安全监控和应急救援的研究和创新,提出了煤矿安全监控、煤与瓦斯突出判定、宽带应急通信、遇险人员定位和生命感知等方法,研发了我国第1个时分/码分多址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第1个煤矿宽带应急通信系统等,为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和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支撑。
负责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煤矿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置与救援技术研究"等国家和部级科研项目数十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排名第1、1、2),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和一等奖7项(均排名第1),授权发明专利41项(均排名第1);制定煤炭和安全生产行业标准26项(均排名第1);主持制定《煤矿安全规程》2001年版第三章和2016年版第十一章;被SCI和EI收录第1作者论文92篇;第1作者或独立完成着作12部;作为国务院煤矿事故调查专家组组长参加了10起煤矿特别重大事故调查;培养毕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50余名;获孙越崎能源大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是煤矿安全监控与通信、人员定位领域学术带头人。
他爱国敬业,坚持立德树人,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学风正派,品行端正,治学严谨。
在煤矿安全特别是煤矿安全监控与应急救援科技方面做出了创造性成就和重大贡献。
由中国煤炭学会两院院士推选委员会15名院士专家评审经无记名投票,得票超过2/3,特推荐其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
王继仁
教授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王继仁教授是矿井火灾防治领域专家,长期深入煤矿生产一线,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获得较多我国煤炭科技原创性优秀成果,丰富了矿井安全技术理论,促进了煤矿安全的科技进步。
他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变了多年来对煤炭自燃机理仅限于宏观定性描述的方式,应用量子化学理论和计算方法对煤炭自燃进行研究,从微观层面揭示了煤自燃的本质。据此建立了独特的防灭火成套技术。
建立了多层采空区流场局部动态平衡与多点调控反馈补偿整体平衡理论与技术,解决近距离煤层群组开采煤炭自燃火灾防治难题;
发明了电厂烟气直接注入矿井采空区防灾与封存一体化技术,为矿井火灾防治开辟了新的技术途径。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撰写专着2部,授权发明专利6项,国家标准1项,发表论文100余篇,EI检索47篇。研究成果在生产实际中得了较大范围的推广应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着。
他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廉洁自律,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学风正派,品行端正,治学严谨。在煤炭安全科技领域做出了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
由中国煤炭学会两院院士推选委员会15名院士专家评审经无记名投票,得票超过2/3,特推荐其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
王家臣
教授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王家臣是我国采矿工程领域专家,一直专注于放顶煤开采技术研究,担任放顶煤开采煤炭行业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放顶煤技术是近30年在我国发展起来的高效开采厚煤层的主要方法。
他创建了针对放顶煤开采特点的散体顶煤放出理论,发明了顶煤回收率现场观测仪器和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上揭示了不同开采条件下散体顶煤放出规律,据此开发了多种条件下提高顶煤回收率的采放工艺,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厚煤层低成本、集约化开采,对于保障我国煤炭基础能源供给和高效回收意义重大;提出的选择放顶煤开采技术判别指标和方法,为厚煤层开采技术选择这一重大采矿工程课题提供技术支持。开发了通过采放工艺控制顶煤流动、对支架阻力和侧向抗挤压能力创新设计的急倾斜厚煤层走向长壁放顶煤开采技术,显着提高了支架稳定性和开采效率,解决了该类煤层高效开采的难题。其成果在多个矿区成功应用,获得巨大经济效益。
20多年来与多个企业深度合作,解决了多个煤矿企业无法实现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的难题,得到煤炭行业普遍认可,已成为我国放顶煤开采的学术带头人,获得4项放顶煤开采科技方面的国家科技进步奖。
他学风正派严谨,品行端正,为人真诚,勇于创新。
在放顶煤理论和开发条件复杂矿区的放顶煤科技方面做出创造性成就和重大贡献。
经中国煤炭学会两院院士推选委员会15名院士专家评审经无记名投票,得票超过2/3,特推荐其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
王 佟
教授级高工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王佟是煤炭、煤层气地质勘查领域科技专家,他针对新形势下我国找煤与勘查的难度不断加大,已有的勘查能力和技术无法满足对复杂条件下煤炭与煤系气矿产协同勘查的需求,在找煤与煤系多能源资源快速精准勘查及开发地质保障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创立了复杂条件下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技术新体系,形成了我国东部推覆体下、巨厚新生界覆盖区、老矿区外围复杂地质条件下找煤勘查技术。建立了我国西北陆相层序地层格架与聚煤模式,建立了西北赋煤区18种典型构造样式与找煤模式,提出了煤系气系统的研究理念,构建了煤炭、煤层气、煤系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四位一体"的成藏模式,形成了西部高原、沙漠、冻土等复杂地质地貌条件下的煤炭煤系气协同勘查技术。研发了煤炭勘探快速精准钻探技术与煤系气测井技术,填补了国内小口径煤系气测井技术空白。提出了我国北方煤系沉积型高岭岩成因与找矿意义。
领衔完成的《中国煤炭地质综合勘查关键技术与工程运用》等主要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先后获得"孙越崎能源大奖"和"李四光野外地质科学奖"。
王佟为人谦逊,学风正派,品行端正,治学严谨。在煤炭、煤层气地质勘查科技方面做出了创造性成就与重大贡献。
由中国煤炭学会两院院士推选委员会15名院士专家评审经无记名投票,得票超过2/3,特推荐其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
袁宏永
研究员
(清华大学)
袁宏永同志是我国公共安全领域专家,针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复杂多变的特性,分析研究了大量国内外实际案例,钻研突发事件应急的先进理论与技术,并与我国公共安全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的提出了事件链与预案链相结合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模式,并制订出一系列行业标准。
作为国务院应急平台、国家应急平台体系设计研建项目总体组常务副组长和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项目负责人,组织研建了覆盖全国的国家应急平台体系,为全面提升我国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做出了重大贡献。研究成果输出海外多个国家。
针对传统火焰探测器在大空间作业场所等风险源场景下的局限,发明了利用彩色波段图像和近红外图像快速识别火灾的技术,大幅度缩减了报警速度,研发了远程水炮自动定点灭火的模式,形成了能源基地大空间火灾监测与应急扑救平台。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国际国内发明专利15项,获中国专利金奖1项,出版着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他学风正派,品行端正,治学严谨,在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方面做出了创造性成就与重大贡献。
由中国煤炭学会两院院士推选委员会15名院士专家评审经无记名投票,得票超过2/3,特推荐其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来源:中国煤炭学会 本站编辑:碧海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