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如今我国用世界不到10%的土地,养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这离不开我国农业水平的积淀,以及现代农业科技的革新。2020年7月27日,西安科技大学“三下乡”实践团来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体会农业科技的奥秘。
实践团成员提前对实践地点进行了调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简称农林博览园)坐落位于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l区的中心地段,占地200亩。展馆总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包括昆虫博物馆、动物博物馆、土壤博物馆、植物博物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5个专业博物馆和于右任教育思想纪念馆、蝴蝶园、树木园及植物种质资源圃等,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农业主题博物馆组群。
博览园收藏昆虫标本120余万号,植物标本55万余份,土壤标本2000余种,动物标本8000多件,农史文物及农具2000余件,线装古籍228种5万余册,树木600余种,收藏量均居全国高校之首。博览园利用丰富的标本、实物、文物、模型以及多种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展现了动物、昆虫、植物、土壤的奇趣世界和中国农业科技历史,是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观赏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农业科技知识大观园,是集标本展览、园林观赏、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农业科技旅游景区。
实践团通过采访相关工作人员了解到,博览园的土壤科学工作者在不同时期采集自全国各地的典型土壤剖面,有关中黄土、东北黑土、云南的红土等等,根据不同的土地类型种植不同的作物,这让我国具备了农作物物种丰富,人文风情的特点。
实践团队来到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参观,按照历史顺序布展,从我国原始社会农业,后稷教人耕种,一直发展到近现代农业袁隆平爷爷的杂交水稻,以及我们高中学过的转基因技术,系统、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农业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与辉煌成就,为目前国内展示内容最为系统的农业历史博物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也是国内最大的农业科技与历史文化的大观园。
还有让我们实践团队非常感兴趣的是动物馆,馆内积累了建校以来学校工作者以及校外捐赠动物及部分部位标本以及史前生物化石,展示着各种生物的姿态。无论是昆虫、动物、土壤植物博物馆还是蝴蝶园、树木园、五谷园、中草药园和多种植物种植资源圃,无一不散发着它们独有的魅力。
参观调研完后,实践团成员们总结道:这里是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魅力公园,亦是获取知识,充实内心的科普殿堂。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我们可以得到从外而内的收获与感受,深切领会中华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讯员:西安科技大学:吴盈 董思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