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长河里做不沉的舟

2025/7/30 21:48:02 人评论 分类:矿山文学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笔下的江景,恰是千年未变的世道隐喻。时代的浪潮从不停歇,有人如沉舟搁浅于滩涂,有人似病树枯死于荒陂,而真正的智者,总能在涛声里识得航向,于变迁中扎稳根基——这背后,藏着不被时光淘汰的密码。


   终身学习,是“苟日新,日日新”的修行。古人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日想来更见深刻。昔日孔夫子“韦编三绝”,为的是从古籍中汲取治世智慧;而今的程序员深夜调试代码,学者在实验室记录数据,皆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当代注脚。那些把“毕业”当终点的人,如同将船锚深抛的旅人,终会被后浪推着偏离航道;而以学习为呼吸的人,恰似给船身持续补给的水手,纵遇惊涛也能稳住帆樯。正如朱熹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终身学习便是那汪活水,让生命之渠永远清澈如新。


   敏锐洞察,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觉知。趋势从不是惊雷乍响,而是“随风潜入夜”的细雨。当蒸汽机轰鸣取代手工作坊,当电力普及点亮万家灯火,先机永远属于能从“青萍之末”察觉风势的人。古人观星象知农时,今人察数据晓市场,皆是“见微知著”的智慧。那些对周遭变化“视而不见”的人,如同蒙眼行船的舵手,难免撞上暗礁;而能从政策条文里读出门道,从街头巷尾看出风向的人,早已“未雨绸缪”,在浪潮来前修好船板。这便是“不畏浮云遮望眼”的通透,于纷繁中见本质,于混沌中辨路径。


   长远眼光,是“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格局。仲永年少成名却“泯然众人”,只因止于眼前的赞誉;张謇弃官从商办实业,终成“近代实业救国第一人”,源于他看见百年后的中国需要实业根基。人生如弈棋,“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有人为“蝇头小利”耗尽心力,如同为捡拾岸边贝壳而停船,却不知深海藏着珍珠;而那些肯“十年磨一剑”的人,看似缓慢,实则每一步都踏在通向远方的航线上。正如陶渊明所言“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长远眼光不是空等未来,而是在当下的每一步里,都藏着对“来日方长”的笃定。


   双商兼具,是“智如禹汤,行如伯夷”的平衡。苏轼被贬黄州仍能“一蓑烟雨任平生”,靠的是智商让他在逆境中著文,情商让他与百姓相融;周恩来总理“鞠躬尽瘁”,既有运筹帷幄的智,亦有“相忍为国”的情。智商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利刃,能破难题、解困局;情商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标尺,能通人心、聚合力。若只重智商,难免“恃才傲物”如杨修,终招祸患;若单靠情商,恰似“金玉其外”的草包,难成大事。唯有“智圆行方”,让理性与感性相辅相成,方能在人生航程中“左右逢源”。


   站在时代的渡口回望,那些不被淘汰的人,从不是与浪潮对抗的勇者,而是懂得与时光共生的智者。他们以终身学习为舟,以敏锐洞察为罗盘,以长远眼光为灯塔,以双商为桨——如此,纵遇“浪淘尽”的岁月,也能如苏轼笔下的“千古风流人物”,在时光长河里,做一艘永远破浪向前的不沉之舟。(樊莎莎)

上一篇:陈金宝:三伏蝉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