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卷《渔樵问对》,仿佛踏入烟峦叠翠的溪山胜境。渔舟泛于碧波之上,樵斧歇于青崖之间,两人一问一答,不涉尘嚣功名,只论天地自然、世事兴衰,字里行间流淌着道家清静无为的智慧,更藏着中国人独有的生命通透。
“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苏子瞻笔下的旷达,恰是此卷的生动注脚。渔者临江垂钓,钓的不是鳞虾之利,而是“任运自然”的从容;樵者入山伐薪,伐的非为梁栋之用,而是“顺应时序”的通透。他们论阴阳消长,如“日出东方而落西隅,春生万物而秋敛华”,道尽天地运行的恒常之理;谈世事更迭,似“潮起潮落皆有定,花开花谢总有时”,点破人间聚散的无常之道。没有朝堂的尔虞我诈,不见市井的追名逐利,唯有山风穿林、江涛拍岸,伴著两人的清谈,将千古愁绪化为过眼云烟。
书中最动人心魄者,莫过于渔樵对“大道至简”的阐释。渔者谓:“水无常形,随器而变,此乃顺势而为;”樵者应:“山有常势,历久弥坚,此乃守拙之道。” 这恰如老子“上善若水”的哲思,又似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智慧。世事纷纭,人心浮躁,多少人在追名逐利中迷失本心,在患得患失中耗尽光阴。而渔樵二人,以江为镜,以山为友,于一渔一樵间,悟透了“不争则盈”的处世之道,明白了“知足常乐”的人生真谛。他们不恋繁华,不慕虚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从容,正是对生命本真的最好诠释。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杨慎《临江仙》的词句,道尽了《渔樵问对》的沧桑与旷达。渔樵的对话,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包罗万象。从宇宙洪荒到人间烟火,从治乱兴衰到个人进退,皆在清谈中娓娓道来。他们以旁观者的清醒,看透了历史的轮回,也看淡了人生的得失。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这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正是当下世人所缺失的精神滋养。
合卷沉思,江风山月仿佛仍在眼前。《渔樵问对》不仅是一部哲思之作,更是一曲生命的赞歌。它告诉我们,人生不必行色匆匆,不必追名逐利,不妨学渔樵之态,于山水间寻一份宁静,于平淡中悟一份真谛。当我们能以“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从容,面对世事变迁;以“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淡泊,看待得失荣辱,便已然读懂了这部千古奇书的深意。愿我们都能在红尘喧嚣中,守住心中的溪山,做自己生命的渔樵,于江风山月间,收获一份通透与安宁。(樊莎莎)